<< 轉自頭條日報 (2020年8月22日)專欄 “是非雷台” >>
自從口罩令在世界各地生效後,不少媒體或網紅都說戴口罩跑步猶如高原訓練,但科學上這說法並不正確。戴口罩跑步只是呼吸通氣受阻而感到辛苦,跟身處高原地方做運動時喘氣的辛苦感覺,生理學上截然不同。
高原訓練的概念是來自一九六八年墨西哥城奧運會,墨城位於海拔二千二百多米的地理氣候。過去半世紀有關高原訓練的科研領域,主要針對精英水平的耐力競賽為主。高原訓練是利用由海平面移至高海拔(約二千至二千五百米)進行約兩至六星期的逗留及訓練,利用體內產生的生理變化,返回海平面進行比賽。這些短暫的高原反應,有助體內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和血紅蛋白的數量,藉此提升耐力運動的能力,發揮更佳的比賽成績。
由於在高原環境下難以進一步增強訓練量來達至超負荷效應,於是科研人員發明了模擬低氧環境的室內訓練場所,目的是使訓練強度不受高原氣候影響而降低,運動員只須在睡眠恢復時段住在低氧環境,這樣做法稱為高住低訓。
目前利用高原訓練的方法已發展至多樣化模式,可按個人不同的生理反應而調節。高原訓練也未必適合所有人,部份運動員在高原環境或會出現負面反應,例如失眠、頭痛、食欲不振、疲勞或容易生病等。
在本港,浸會大學設有低氧實驗室,可以模擬海拔高度至五千米的低氧環境,用作研究之用。近年由於肥胖人口急劇增加,科研人員開始關注在低氧環境下做運動對減肥的生理變化,包括脂肪細胞和瘦素等。
市面上售賣的所謂高原訓練或運動口罩,原理和佩戴外科口罩跑步大致相同,只是限制呼吸的通氣量而已,跑手並沒有因受到大氣壓力下降而出現攝取氧量的改變,體內的血紅蛋白數量沒有增加來提升有氧運動的能力。簡而言之,戴口罩跑步對於部份人士可能會產生強化呼吸肌肉的訓練效應。戴口罩跑步途中一旦出現過度喘氣或呼吸困難,宜減低速度讓身體適應過來,加上口罩阻礙散熱,容易誘發不適。
浸會大學體育及運動學系副教授
雷雄德博士
按此瀏覽頭條日報相關報導